“号称都是纯天然成分,我不仅反复拉肚子还腹痛剧烈,去医院一问才知道我吃的排便产品里竟然有泻药成分,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?”今年3月初,一直排便不顺畅的苗苗(化名)在某平台上购买到宣称有助于快速排便的“茶饮”,服用后腹部剧烈绞痛,腹泻脱水。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,该产品内含有芦荟大黄素、番泻叶等多种泻药成分,“医生跟我说,长期服用这些成分,会导致黑肠,可能诱发肠癌。
苗苗并非个例,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电商平台的排便产品评论区内,冲着购买“天然”、“无添加”产品但“感到被骗”的网友和消费者比比皆是。记者咨询北京、广州等地的多家医院消化内科负责人均表示,在临床工作中确实经常接诊到因长期滥用泻剂如大黄、番泻叶(又名塞纳叶、泡竹叶)、芦荟等蒽醌类以及比沙可啶成分的通便产品,从而引发过度泄下或严重胃肠道反应的患者。这类药物短期使用相对安全,但长期不规范服用可能导致一些问题。
随机打开多个电商平台搜索排便产品,可以从产品详情页中的成分表发现,含有刺激性泻药的产品较为普遍,与此同时仍然标榜“天然、无添加”的含有泻药成份的产品也并非少数。
(电商平台相关产品榜单)
“ 不起眼”的致癌陷阱:泻药成份披着“天然”外衣潜入日常
2025年初,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序友接诊了一名50岁女性李琳(化名)。
她因长期腹胀、排便困难,自行服用一款“植物通便胶囊”两年,最终因严重腹痛入院。“肠镜检查显示,她的结肠黏膜已布满黑褐色斑块——这是典型的结肠黑变病(黑肠病),经诊断发现李琳是滥用蒽醌类泻药导致,经治疗后才得以好转。
酚酞片和蒽醌类泻药,曾是便秘治疗的常用成分,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,其致癌风险逐渐浮出水面。酚酞片因可能诱发肠癌,早在2021年就被中国药监局列入禁用名单;蒽醌类物质(如番泻叶、芦荟素)虽提取自植物,长期使用却会导致结肠黑变病,甚至癌前病变。然而,这些成分并未彻底退出市场,而是披着“天然”的外衣以更隐蔽的方式流通。
“即便是标榜为‘纯天然’的产品,也可能包含化学成分。这些成分在临床中用于治疗便秘,但长期且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,如黑肠病。”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方金告诉记者。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0年的研究显示,95%的结肠黑变病患者曾使用蒽醌类泻剂,且患者中结肠腺瘤息肉发生率高达55.2%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已将蒽醌列为2B类致癌物(可能对人类致癌)。 此外,比沙可啶也是一种常见的泻药成分,它通过刺激肠道神经来加速蠕动促进排便。“这类成分虽然有效,但如果未得到适当监管,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和潜在健康威胁。”
(客服向消费者承诺不含泻药不会导致黑肠病)
北京安贞医院药事部主任助理副主任药师所伟介绍,许多植物中都含有蒽醌类化合物,如大黄、芦荟等,也是发挥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,“我国是允许这些成分作为药品用于便秘等疾病的治疗,而没有减重适应症,且一是要符合《中国药典》的标准,二是要严格按照剂量使用,三是要明确标注不良反应,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结肠黑变病。”
而在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,刘序友介绍,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文件,以芦荟、大黄、何首乌、决明子等含蒽醌类成分为原料的保健食品,需在产品质量标准中增加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检测指标,并在说明书中进行使用提示。方金则表示,《食品安全法》和《保健食品注册和备案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禁止添加化学泻药成分;不过,如果这些成分来源于天然植物如芦荟、大黄,且符合药食同源的原则,则可以在严格控制剂量的情况下少量使用。“但主要强调的是,保健品不得声称具有治疗功能,并需准确标注成分信息。”
然而记者随即打开多款排便产品详情页发现,大部分产品并没有科学规范的标注与提示。
虚假宣传、混淆认证、贩卖焦虑——商家用三大谎言织网
在这场“天然”营销的狂欢中,商家的套路可以说环环相扣。
虚假宣传是第一步。 某品牌“芦荟软胶囊”宣称“不添加泻药成分,温和排便”,但核心主打成分芦荟,正是泻药的一种。。类似案例屡见不鲜:产品包装上印着“天然温和”“0泻药”,成分表中却藏着蒽醌类泻药。商家深谙消费者对“化学合成”的抵触心理,将危险成分包装成“传统智慧”与“天然0添加”。
一款售价139元的“纤纤茶”,在直播间被主播描述为“纯植物配方,孕妇儿童均可饮用”。但在其产品详情页展示中,主要成分是番泻叶提取物(蒽醌类)。商家甚至将成分表印刷成浅灰色小字,“不拿放大镜根本看不清。”有网友表示。
(某款售价139元的“纤纤茶”的产品详情页。)
更隐蔽的是“科技话术”。某品牌推出“智能清肠片”,宣称采用“纳米靶向技术”,实则核心成分仍是蒽醌。所伟指出:“所谓‘靶向’毫无科学依据,本质还是刺激性泻药的新瓶装旧酒。”
伪造权威认证则让谎言更具“说服力”。 一款名为“肠清宝”的产品曾以“美国FDA注册”为宣传噱头,但细究之下,所谓的“注册”仅是企业自行提交的流程,与安全性认证毫无关系。更有商家利用“有机认证”“国际大奖”等模糊标签,将普通食品伪装成保健良方。类似套路屡见不鲜:某品牌详情页中标注自己获得多项认证,但实际贴图都出自同一份SGS检测报告……
而贩卖焦虑,则是收割消费者的终极武器。 直播间里,主播们高声宣扬“宿便致癌”“三天不排毒,毒素侵全身”,宣称“每天两次排便才是真正的健康”。这些伪科学话术精准击中了公众对健康的焦虑。然而,医学界早已澄清,医学上并无“宿便”概念,肠道本身具有代谢功能;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明确,每周排便3次至每日3次均属正常范围。“商家利用信息差,将正常的生理现象扭曲成疾病,只为推销产品。”方金直言。
“肠道毒素让你长斑、口臭、患癌!”——从“宿便致癌”到“清肠减肥”的焦虑营销,这类恐吓式广告充斥社交平台。商家刻意模糊“偶尔便秘”与“疾病”的界限,“健康人群也被划入目标客户”。其中“减肥”则是另一大噱头。记者发现,某短视频平台一条“7天瘦8斤”的广告中,博主一边展示体重秤数据,一边推荐“草本排毒茶”。然而,所伟指出:“靠泻药根本无法减肥,短暂的重量下降其实流失的是水分和肌肉,反弹更快且损害代谢。”
消费者为何总被“天然”蒙蔽?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误区普遍存在
消费者为何总被“天然”蒙蔽? 刘序友、所伟和方金认为,信息不对称与认知误区的普遍存在,往往导致消费者并不清楚以下事实。
首先,排便≠排毒。刘序友表示,排便的本质是人体排出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的正常生理过程,主要涉及未被吸收的纤维素、肠道细菌、水分等,“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明确,每周3次至每日3次排便均属正常范围,正常排便无需焦虑”。而“宿便”的概念则根本不存在,方金强调,医学中并无“宿便”概念,结肠黏膜每72小时自主更新,不存在“积存毒素”; 所伟则表示,部分消费者低估了泻药的代价,上海交通大学实验证实,长期使用蒽醌类产品会导致肠道神经不可逆损伤,最终引发“泻药依赖型便秘”。
其次,排便≠减肥。方金强调短期体重变化,排便后体重可能暂时下降,只是肠道内容物的排出,与脂肪减少无关。真正的减肥需通过热量消耗大于摄入来减少脂肪,单纯增加排便频率无法实现长期减脂。“如果存在疾病,出现大便的性状、颜色、气味等突然发生改变的情况,有可能由于疾病而导致体重减轻,但这种体重减轻一般情况下不是正常的瘦,应该及时就医处理。”所伟提示。
刘序友则进一步解释到,“我国新版《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(2023年版)》将‘减肥’调整为‘有助于控制体内脂肪’,进一步规范了功能宣称表述。此外我国在药品中的管理要求,若蒽醌类成分作为药品使用(如用于治疗便秘的刺激性泻药),需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并通过药品审批程序。目前,我国合法获批的减肥药物仅有5种,这些均不含蒽醌类成分。而在我国非法减肥药品的界定,若产品未经审批,却以药品名义宣传疾病治疗功能(如直接声称‘减肥’),或非法添加蒽醌类等违禁成分,可能被定性为‘假药’或‘有毒有害食品,依据其产品属性(食品或药品)适用不同刑法条款。”
第三,天然成分≠绝对安全。“我以为是像吃蔬菜一样安全。”杭州白领张雯(化名)因长期服用某“芦荟通便胶囊”导致肠道功能紊乱。她坦言,自己从未细究成分表,“芦荟听起来很健康”。所伟表示,这种认知偏差被商家精准利用,很多消费者选择排便产品时,优先考虑“天然”“温和”标签,却忽视蒽醌类成分与化学泻药的危害性并无本质区别。
这种认知误区与商家的营销话术形成了危险共振。“中草药成分”“植物精华”等标签让消费者放松警惕,而主播们鼓吹的“无副作用”“排毒养颜”,则进一步模糊了风险边界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消费者甚至将产品导致的腹泻视为“排毒见效”,直到出现腹痛、便血才意识到问题。
谁该为健康负责?排便健康不应为“营销谎言”和“认知误区”买单
为何排便产品乱象凸显?所伟认为,在经济利益驱动下,商家违规添加蒽醌或比沙可啶,在短期内会出现减重的效果,吸引消费者复购,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却不进行告知,其背后的健康风险不可忽视;而信息提供片面、不对称以及消费者缺乏药理知识,在“天然温和”、“安全无副作用”等的“营销谎言”中,非常容易产生误导;而监管难点主要在于,很多商家规避常规的敏感词,用“植物提取物”来代替蒽醌类成分,很难发现并处理。
“然而,排便健康不应为‘营销谎言’和‘认知误区’买单。”方金指出,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排便产品,消费者应当保持警惕,了解产品成分及其潜在风险。
刘序友提示,首先要警惕含番泻叶、芦荟、酚酞(已被禁)等成分的产品,并注意蒽醌类成分常伪装为“番泻苷A”“大黄素甲醚”等专业名称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道神经损伤、电解质紊乱或结肠黑变病。 短期使用需遵医嘱,不可自行长期服用;其次,优先选择天然方式:膳食纤维补充更安全,但需配合充足饮水,否则可能加重便秘。 益生菌(如双歧杆菌、乳杆菌)可能改善肠道菌群,但菌株和剂量需个性化选择。再次,排查病因,对症干预,慢性便秘需排除器质性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肠梗阻),而非盲目使用通便产品。 推荐调整生活方式:如定时排便、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腹肌训练)。
“而想要减肥的人群,需清楚的知道促进排便并不能减肥。”方金表示,减肥要以健康生活方式为根本,饮食方面:增加全谷物、蔬菜摄入,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;保持合理运动;肥胖患者需筛查代谢综合征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,制定综合治疗方案。“注意识别营销陷阱,警惕‘排毒’‘清宿便’等伪科学概念,人体无需额外‘排毒’,避免通过微商、社交媒体购买无资质产品。”
当“天然”沦为营销话术,当健康成为商业赌注,这场博弈的破局之道,不仅在于监管的铁腕,更在于每一个消费者手中的科学武器。肠道不是试验场,选择权应建立在真相之上——排便健康不应是商业游戏的牺牲品,科学与理性才是真正的解药。